慈善公益報(本報記者 王希文 通訊員 王夢華)2019年,廣東省廣州市明確要打造“社工+慈善”品牌服務項目,鼓勵街道設立社區慈善基金。截至今年7月中旬,廣州社區慈善基金已多達416個,這些社區基金扎根基層,募集社會愛心開展社區服務。據善城廣州發起的廣州社區慈善線上調研顯示,逾73%市民愿意向社區基金捐贈。同時,也有不少市民表示,希望社區慈善活動內容可以更豐富,更貼合不同群體的服務需求和捐贈意向,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激活社區慈善。
居民很樂意發揮余熱
有市民表示,自己和幾位已退休的街坊一直自發地為社區困難街坊義務修理家電,“退休后,自己的興趣愛好(研究電器)能實實在在地幫到大家,很有意義”。有的市民組成了志愿者隊伍,一起探望社區孤寡老人,撿拾垃圾,或關愛街邊露宿者,這些市民說:“一邊做公益,一邊感受著這座城市的人情味”。
《慈善公益報》記者了解到,近兩年來,廣州市不少社區通過社區基金籌款,開展各類社區慈善活動,成了社區慈善活動的主要部分。在此背景下,參與善城廣州線上調研的700名廣州市民中,盡管部分未曾參與過社區慈善活動,但依舊有514名街坊表示愿意向社區基金捐獻愛心,占比73.43%。
另有部分市民,之所以沒有參與社區慈善活動,是因為缺乏渠道了解社區慈善而沒有參與。還有部分填寫問卷的市民進一步反映道:平時很難能在社區微信群或公告欄,甚至是社區的日常宣傳中看到社區慈善的相關資訊,有時即便知道有活動,也找不到參加時間和地點,更多時候,是沒聽說過。
大多數市民認為,要進一步提高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慈善的積極性,還需要讓大家深入了解受助對象,慈善項目資金流向和進度及時公開,以及讓社區慈善活動更豐富,可供選擇的社區慈善項目更多,同時,70%的街坊希望活動內容、形式更有趣,能有新鮮體驗。
市民要求參與策劃公益項目
據了解,2019年至2020年,廣州先后印發《廣州市實施“社工+慈善”戰略工作方案》《廣州市推動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》等多個政策文件,依托成熟的社工服務站平臺,將社區慈善基金(會)嵌入社區治理,鼓勵和支持鎮(街)、村(居)、社工站承接機構、愛心企業(個人)、居民代表等發起成立社區基金。此后,社區慈善基金在廣州全市十一個區的多個街道相繼成立,社區慈善平臺逐步搭建起來。
廣州一直都有守望相助的社區氛圍。按理說,社區基金的出現應當掀起廣州社區慈善的高潮。然而,目前大多數社區基金是在街道辦事處的主導下,由社工站承接機構發起成立,調動的街坊局限于社工站培育的志愿者,而大多數社區居民對社區基金依舊存在了解不足,參與度不高的問題。
針對以上問題,73.57%的市民認為,社區基金應當通過社區公益微創投,發動市民參與策劃社區公益項目。而社區則需要進一步培育社區志愿者團體或社區社會組織,并給予一定支持。還有街坊留言表示,社區需要對社區基金進行全方位的教育和宣傳,走進校園,并且結合不同群體的需求,針對性地策劃不同類型的社區公益活動,邀請居民參與。
一位網友留言道:“社區應該策劃適合不同年齡段群體參與的活動,讓不同的家庭和個人融入其中,為社區慈善帶來新活力、新元素和新想法。而針對中青年群體,需要在開展活動的同時引導他們了解社區核心文化,思考做這么多活動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,從中探尋社區慈善的意義。”
廣州的人情味、煙火氣體現在社區里。如何讓市民了解社區慈善,激活社區活力,值得社會多方思考。慈善,已悄然成為廣州這座城市的特質之一,一個個具有創新性的公益項目獲得資助和賦能,而全城尋找慈善家庭的活動即將在廣州掀起一陣熱潮。